1、建筑结构和规模 大夫第建于清朝同治元年(1862年),直到光绪十年(1884年)才建成,历时二十二年,至今有110年的历史。大夫第也是府第式的客家民居建筑,但它只有左巷和左厢房,右巷和右厢房因为土地归属问题而无法建起。所以它的总面积只有1200平方米,不设斗门,取而代之的...
[详情]
景点名
大夫第
英文名
联系电话
地理位置
开放时间
门票价格
所属区域
和平县

大夫第景点攻略

1、建筑结构和规模 大夫第建于清朝同治元年(1862年),直到光绪十年(1884年)才建成,历时二十二年,至今有110年的历史。大夫第也是府第式的客家民居建筑,但它只有左巷和左厢房,右巷和右厢房因为土地归属问题而无法建起。所以它的总面积只有1200平方米,不设斗门,取而代之的是与正门对称的门楼。 大夫第的主人――仙塘潘氏十五世潘郁文,光绪十六年(1892年)加捐中书科中书,次年晋捐光禄寺署正加二级。光绪皇帝赐“奉直大夫”;父因子荣,其祖父潘树球和其父潘思灏各获赐“奉直大夫”。祖孙三代均得大夫门第,遂称“大夫第”。 大夫第的结构先天不足,缺少了右半边,所以它的外围是由门楼和围墙连接而成的。门楼与主体建筑正门之间形成一个小庭院,整座建筑在不完整间又体现出其特有的整体性。 2、建筑特色 大夫第是清朝末期的建筑,经过了仙塘潘氏十三世潘树球,十四世潘思灏和十五世潘郁文三代人的精心建造,历时二十二年,耗资1万银圆。在整个古村落现存的建筑中规模虽不算大,但做工最精细,用料讲究,石灰、砖木、青石结构,豪华瓦房,其特色体现在: 第一,门楼;大夫第不是由斗门进入,而是正面的门楼连接围墙。门楼与正门朝南,中轴对称,突破了客家民居斗门与围墙连接的常规。门楼与围墙连接一方面增强了房屋主人的安全感,起到防盗的作用;另一方面营造出整体感,弥补了没有右厢房所带来视觉上的缺陷。由此也体现出古村落在建筑与环境协调上运用得别具匠心,以及客家人的聪明才智。 第二,大夫第缺少了右巷和右厢房,所以现存的左巷经过精心设计和建造,潘氏先祖就取名叫做“青云巷”。青云巷与房屋地形对称,分三级层层上升,地下由鸡蛋大小的鹅卵石铺设而成。 其一:“巷”与“上”音相近,读之顺口,寓意明显; 其二:“青云巷”都位于两座建筑之间,三面高墙耸立,形成一条通道,抬头只见青天白云,进入里面层层升高,取其“青云直上”之意,俗称“青云巷”。 “青云巷”既美观又实用。它合理地分隔了建筑空间,又起到通风透气和防火的作用;同时,“青云巷”又寄予了主人对子孙后代的期望:步步高升、青云直上。 第三,大夫第的木雕和壁画保存完好,光泽犹存,主题鲜明。木雕的构图以龙凤为主,花虫鸟草辅之。整座建筑的梁柱、檐边和窗棂以及木材的交接部位,都经过精心的雕凿、细心地修饰,所有的图案没有两幅的内容是雷同的。厅堂的高墙与瓦面结合部位绘有壁画,大部分清晰可见,特别是中厅前面。 3、现状保存 大夫第是整个古村落中保存最完好的建筑。共有14间房、6个厅、5个天井、1条巷,现住有3户人家。巷子和天井由大小均匀的鹅卵石铺成;厅堂和房间都是青砖地板,至今完好如初;房屋的瓦面无漏水破烂之处;木雕、壁画、诗歌仍然清晰可辩。 中厅前面墙上的壁画,保留至今仍然十分清晰、完整。左手边有一幅“富贵长寿图”,图两边是两首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;右手边有一幅“英雄独立”图和两段《藤王阁序》的开篇之句;这里的诗歌和壁画反映了主人退官后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,也体现了主人独特的品味和高雅的情节。

河源市热门景点

和平县简介 更多

和平县,隶属广东省河源市,位于广东省东北部、东江上游、粤赣边境的九连山地区,东连龙川县,南邻东源县,西毗连平县,北与江西省龙南市、定南县接壤。辖区面积2292.08平方千米,辖17个 [详情]
行政级别
所属城市
河源
区划代码
440300
车牌代码
粤B